第(2/3)页 “国有圣君,朝中自有正臣,反之亦然。” 稍踱步,季伯鹰双手负于腰后。 “接下来,你们将进入两段幻境,在这每一段幻境结束的时候,你们要告诉我,从君和民的角度去思考帝国的基本盘,将得出什么问题,又如何去修正。” 季伯鹰刚说完,讲台侧位坐着的老朱站起身来,手中拎着狼牙棒。 “一个个听好了,都给咱动脑子认真想,谁若是被咱发现上课走神,就不要怪咱这个太祖棒下无情了。” 阿标此时也是站起身来,暂时压下心中的杂乱心绪,聚精会神等待着即将进入的幻境。 “嗯,都注意认真分析。” 季伯鹰扫了眼众人。 话音落,周遭景致瞬间变化。 “这里是…” 众人望去这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祭坛,广五丈,高九尺,四面出陛,号为‘登封坛’。 而脚下所踩,则是巍峨雄山。 极目望去,万层阶梯,在这祭坛之下,满是跪着山呼万岁的文臣武将,旌旗招展,浩荡如烟,好一副气派之势。 “泰山。” 季伯鹰淡淡一语。 众天子储君们心中都是蹦出一个词:泰山封禅。 这是一项只有天子才能进行的特殊活动。 从历史长河俯瞰,古往今来,在泰山进行过封禅的帝王,只有七位。 分别是秦始皇、汉武帝,光武帝,唐高宗,武曌,唐玄宗,以及宋真宗。 当然,其中武曌的武周身份是不被认可的,唐高宗和宋真宗,这两货就纯属是硬蹭的,都快被后世人喷麻了。 泰山封禅,正儿八经不被喷的只有秦皇汉武,以及光武帝和唐玄宗。 其实在大明开国之初,不少人都上书极力希望老朱前往泰山封禅。 毕竟老朱从一个碗打下了天下,恢复了被异族占据百年的汉家江山,单单仅凭这一点,朱元璋三个字就足以功盖千古,封禅泰山更是名副其实。 不过对于这封禅的进言,老朱全数拒绝了。 原因也简单,一是泰山封禅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,耗费的都是民脂民膏。 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乱,天下初平的大明来说,显然负荷极大,老朱不愿百姓为此受累。 二则是,压根不屑。 自从宋真宗强蹭泰山封禅之后,直接拉低了封禅泰山的权威性。 大明天子中同样拒绝了封禅的,还有老朱棣。 永乐十四年,礼部便是多次上书请求皇帝前往泰山封禅,结果把老朱棣给惹怒了,最终迎来的是老朱棣的一顿臭骂。 在呈上来的奏章中批下了上百字,翻译过来的大意内容就是:你们事都做完?工作饱和度不够?是不是需要朕来检查一下?! 自此之后,永乐一朝,再无人敢提封禅之事。 “这应该是,开元十三年。” 作为老朱家最有文化的阿标,曾熟读过开元实录。 阿标凝望着讲台位置,这讲台就处于全息投影中的登封坛,在仙师身侧,此刻有着一位身着帝冕的雄武男子,正一脸庄重的进行着登封之礼。 这人便是李隆基,又称唐玄宗,唐明皇。 正德帝朱厚照起身走到这登封坛旁边,与正在祭天的李隆基近距离比对了一下,接着咧嘴一笑。 “嘿,这小子的容貌和我有的一拼。” 其他人也都是凑了上来,想近距离看看唐明皇究竟长个什么模样。 然而,还不等这帮人走上祭坛位置。 周遭画面,极速变化。 这种感觉就犹如是高燃场面快剪,将极致盛唐以一个极快的速度演绎,众人皆是怔在原地,环视周围,看的眼神惊叹。 那是一幕海晏河清,那是极盛的开元盛世。 在他们的耳畔,同时有着一道道声音响起,或豪迈、或潇洒、或气吞山河。 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 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” 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 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 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……” “…………” 伴随着这一道道诗歌之音回响,周遭的景致也在迅速变化,从最开始的盛极之世,骤然变成了烽火连天,山河崩裂,杀声震彻云霄。 “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。” 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 “……………” 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” 画面缓慢停留在了一座破茅草屋之前,一个身着灰布麻衣的男人,仰天长吟此句。 最后,骤然一变,画面出现在了一座立有佛像的屋子。 “这里是…” “她是?” 老朱阿标、老朱棣以及所有人,都还未曾从刚才那迅速转变的画面沉浸中抽出身来。 季伯鹰微微望去,在他咫尺之前,是一张女子绝望凄美的脸。 “马嵬驿,杨玉环。” 第(2/3)页